位于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南岸的凤阳县,因为是大明王朝开创者明太祖朱元璋的故乡而闻名遐迩。凤阳除了“帝王之乡”的名号,还拥有“花鼓之乡”、“改革之乡”、“石英之乡”、“曲艺之乡”和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称号,是安徽省的历史文化名城。
凤阳建置,上溯秦汉,曾用名钟离县、临濠县、临淮县。凤阳境内有凤凰山,明洪武六年(1373年)在帝乡置中立府,七年(1374年)将府治迁往凤凰山之阳,明太祖朱元璋赐名“凤阳”,沿用至今。
最具传奇色彩的皇帝朱元璋的身世
曾经因家贫当过和尚和乞丐的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皇帝,被誉为“中外和尚登基第一人”。元朝天历元年(1328年),朱元璋出生在凤阳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因家贫从小就给地主放牛,15岁那年凤阳一带发生旱灾,第二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本来就穷困潦倒的朱家更是雪上加霜,不到半个月时间,朱元璋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先后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家里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都没有,好心的邻居刘继祖给了他们一块坟地,感恩不尽的兄弟两人,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亲人的尸体,匆匆将父母和大哥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然后离家外出各自逃生。
展开剩余88%无路可走的朱元璋出家当了和尚,灾荒之年,和尚的日子也不好过,寺庙住持只好打发和尚们出外云游化缘,实际上就是乞讨,年仅17岁的朱元璋只得离开寺院托钵乞讨流浪。朱元璋边走边乞讨在外流浪了3年,在这流浪的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的许多地方,接触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开阔了眼界,见了世面,积累了社会生活经验,这段生活对朱元璋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时中国民族矛盾及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再加上天灾频繁,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纷纷铤而走险揭竿起义,25岁那年,朱元璋投奔了郭子兴的红巾军,经过多年鏖战拼搏,作战勇敢、精明能干且粗通文墨的朱元璋终成大业。
不是皇陵胜似皇陵的明代第一陵明皇陵
事业有成的朱元璋,首先想到要给死去的父母和大哥好好安葬,让他们在地下也能分享自己成功发达的幸运,早在登基做皇帝的前两年,1366年朱元璋就开始为其父母建陵,前后经历13年,朱元璋登基12年后才告竣工,原名英陵改名为明皇陵,其建制规模开创了明代及影响清代的皇陵制度,成为明代第一陵。
占地达2万余亩的明皇陵,虽然朱元璋给他的父母封了“大明仁祖淳皇帝”与“大明仁祖淳皇后”之名,实际上明皇陵并非是真正的帝王之陵,但“宫阙殿宇、壮丽森严”,享殿、斋宫、官厅数百间,光是通往陵墓的神道就长达257米,有包括人像、狮、虎、麒麟、羊等石像生32对,是所有明朝王陵中最多的,这些石像生还有陵前供桌的石摆设,均用整块石料雕琢,无论是人像,还是动物,均造型生动,雕刻精细,数量之多、刻工精美为历代帝王之冠,其艺术风格堪称上承宋元,下启明清,具有高超的技艺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明皇陵另外一件重要文物,是由朱元璋亲自撰写碑文的明皇陵碑,朱元璋嫌原碑记都是儒臣粉饰之文,恐不足为后世子孙戒,为了让子孙后代了解艰辛家世和开创江山的艰难,朱元璋乃亲撰碑文,秉笔直书重立新碑,皇陵碑额篆有“大明皇陵之碑”6个大字,一块写了共1105字的碑文,历述家世实情与戎马生涯,闸明兴运昌国的道理作为子孙后代的训典,这篇碑文是研究朱元璋家史与元末明初历史的珍贵史料。与皇陵碑对称的另一块碑,却是无字之碑,虽然父母是目不识丁的贫苦农民,但是朱元璋认为自已成就的帝业,却是父母积德累善所带来的,以孝子的身份用无声胜有声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无言感恩和深深怀念。
历经数百年自然风雨侵蚀与朝代替更的人为破坏,当年庄严肃穆规制宏大的明皇陵,被破坏得满目疮痍,改革开放后,政府投入巨资对明皇陵进行修葺,除了规模宏大的享殿之外,恢复了主要的景观,使之成为对公众开放的AAAA景区,让人们在这里了解历史、增长见识。
朱元璋出家之地龙兴寺
凤阳城北凤凰山日精峰下的龙兴寺,是当年朱元璋出家的寺庙,原名於皇寺(又名皇觉寺),可知的历史是早在北宋时就已建成,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年)在外流浪乞讨3年的朱元璋又重新回到於皇寺。元顺帝至正十二年(1352年),於皇寺最终毁于兵火。坐稳江山后的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朱元璋下令将於皇寺重修并改名“龙兴寺”,以纪念他出家的那段日子。这间昔日残破不堪的小庙顿时身价倍增,一跃成为皇家寺院,占地面积达1200多亩,共有殿堂僧舍380多间,寺宇楼阁规模极为宏丽壮观,寺庙由名匠营建,雕刻精细,等级甚高,是当时中都城的重要建筑之一。
现在是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龙兴寺,经历600多年风风雨雨和战争兵燹,现有面积只有明初时的二十分之一。但是重修后的建筑面积也有近七千平方米,包括山门、大雄宝殿、天王殿、七佛宝塔、太祖殿、地藏殿、念佛堂、藏经楼及禅堂、寮房等多间,其中,主要建筑大雄宝殿,面阔31米,进深22米,高21米,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堪称安徽寺庙之冠。1996年重新修建后举行开光仪式,全国乃至东南亚各地的知名寺庙主持云集凤阳,一时风光无两。
大雄宝殿后面,有一座专为纪念朱元璋的明太祖殿,里面修葺得很气派,身披龙袍的朱元璋塑像,如同菩萨一样被供奉着,除了朱元璋,殿内还供奉着同是凤阳人的徐达和汤和,他们都是辅助朱元璋取得天下的有功之臣。太祖殿外立着一块石碑,上书“第一山”,写的是龙兴寺后的日精峰。原碑是朱元璋御笔,明末毁于战火,现存的是清人仿作。
比北京故宫还大的明中都皇故城
古代的王朝立国后设定的首都往往不止一个,如唐朝就有三个首都,除了我们熟知的长安,还有洛阳和太原,其中太原是李家王朝的发家之地。古代开国君王多会以自己的龙兴之地作为巡幸所居或陪都,朱明王朝也不例外,除了最早定都南京,后来又增加了北京作为首都外,洪武二年,朱元璋下令在其出生地濠州(今凤阳)建立中都,占地面积约50多平方公里,有内、中、外三道城,其内城宫城(皇城)比北京故宫还要大12万平方米。朱元璋决心集合2000多年来我国都城建筑之大成,悉心营建一座中国历史上最为奢豪的都城,其规划遵循《周礼·考工记》的王城制度,上承唐宋,下启明清,尤其是后来明朝定都北京,在北京建城规划布局上,很多都借鉴了明中都的做法,明中都在中国古代都城建设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为了建造雄伟奢华的中都之城,明王朝当时兴师动众集中征调了全国最好的建筑材料和各地能工巧匠,兴建中都城历时6年,但是明初百废待兴要用钱的地方很多,由于耗资巨大,中都城未及全部建成就停建,成了巨大的烂尾工程,而实际上中都皇城还没有履行首都的作用就闲置了。后来又历经了朝代的更迭、尤其是战争的破坏,明中都大部分宫阙殿宇现已尽毁,仅存午门、西华门和长约1100米的城墙。
现在我们看到明中都城遗留被修复的,是中都城的鼓楼,位于县城中央的鼓楼,是中都城重要的附属建筑,鼓楼由台基和楼宇两部分组成。台基南北长72米,东西宽34.25米,高15.8米,凤阳鼓楼一直以其高大雄伟成为中国最大的鼓楼,据介绍,鼓楼台基上楼宇初建之时,“层檐三覆,栋宇百尺,巍乎翼然,琼绝尘埃,制度宏大,规模壮丽”。台基正中间开了三个门洞,最大的中门白玉门额上有朱元璋亲书的“万世根本”四个楷书大字。鼓楼建成600多年来,几经沧桑,虽屡废屡建,但台基一直保存完好,基上柱础排列整齐。
1998年,在原台基上按旧制重新恢复了鼓楼的楼宇,再现了当年“谯楼归市”的盛况。鼓楼上有展览,分《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和《朱元璋与凤阳》两大主题,用图片、文物、沙盘和仿制实物,详实介绍了朱元璋的生平,全面展示了朱元璋
缔造明朝,重振华夏文明的功绩和
波澜壮阔的传奇一生,以及凤阳在明朝历史上所占有的重要地位,是全国唯一全面介绍朱元璋的展览馆。从历代名人对朱元璋的评价来看,大多评价甚高,开国领袖就认为,历代帝王的军事能力功绩,明太祖朱元璋仅次于唐太宗李世民。
明中都故城与明皇陵石刻一同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凤阳计划将明中都故城遗址建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追求,凤阳的更多历史遗址将会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开发。
发布于:天津市
下一篇:没有了